证号

罗家宽作品集 I

2016-06-08 16:43:41 浏览: 字号:

摘要: 罗家宽先生,号云谷、罗绮、真如居士、砭石、悟净堂主,九三学社社员,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家。

罗家宽作品集 I

\

           

参禅惟于书画里 养性自在浮世中

——记国画大家罗家宽

石凤珍

 

罗家宽先生,号云谷、罗绮、真如居士、砭石、悟净堂主,九三学社社员,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家。1953年生于重庆,现定居北京。系四川省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残联华夏画院首任院长, 中国残疾人书画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院士,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书画艺委会主任,随和书院艺术馆馆长。

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等机构、个人及企业收藏。出版有《罗家宽书画集》、《罗家宽山水花鸟画集》、《罗家宽道释人物画集》。

从艺50余载,罗家宽的中国画创作已经达致相当造诣,他以禅定圆融的思想境界、抱朴守正的审美情趣、兼容并蓄的绘画风格、质朴细腻的绘画技法,在中国当代国画界独树一帜。

 

一、学养有道

罗家宽自幼天资聪颖,巴山蜀水的雄奇秀美与色彩缤纷赋予了他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和心灵,也带给了他展示美、创造美的灵感与天赋。他热爱自然,热爱绘画,擅于观察,精于模仿,勤于钻研,有着极高的绘画天分,18岁时被近代国画名家郭蔓锄先生收于门下。蔓锄先生对他十分器重,认定他是传承自己绘画衣钵的好苗子,所以悉心加以栽培,将自己的水墨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罗家宽。

罗家宽的画常常配以自写诗点题,形成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意境美,而诗词和书法的训练,正是得益于恩师栽培。蔓锄先生特别重视和强调诗、书、画相结合,他认为这是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最完美的结合与表现。指出:“我们的民族绘画——国画,从原始萌发阶段,经过一代画家的长期概括、提炼、集中之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已进到高精尖的水平,摆脱了力求对照写实的自然主义倾向,跃升到了讲求画题、画意、意境、境界以及诗情画意、诗书画相结合的高精度,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中国画从来都是比较抽象的,就象一首诗一篇文一样有脉络,有映照,有虚实,有对比,有转折,起、承、转、合,构成一个完美的画面,而又画外有画,境外有境,余兴无已,余味无穷。”蔓锄先生对罗家宽灌输这一绘画理念的同时,对他的文化修养和诗词功底、书法水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罗家宽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习,国文功底不够,蔓锄先生便特意写信介绍他去成都拜自己的老友、著名国学大家蓝菊荪先生学习诗词,拜著名书法家陈无垢先生学习书法。自此,罗家宽打下了深厚的中国画基础,诗、书、画俱佳。罗家宽在绘画中,不仅很好地遵循了蔓锄恩师的教诲,而且还进一步加深和发展了诗书画合一的思想主张。他说:诗、书、画,其艺不同,其道同一。诗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诗在骨,不在格;书法是单色而具有国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画则是一种多元化作者内心深处真情流动的再现。这既可以说是他的思想见地,也可以说就是他本人诗书画相结合所创造的美感。

罗家宽无疑是幸运的,得到众多名家教诲,自是高人一筹。

 

二、清空至境

罗家宽的花鸟国画,给人突出的印象是水墨单纯、大片留白、画面清空,常常只是一花一叶一虫一鸟,就构成了一幅作品,这恰恰是画家心怀禅意所追求的单纯至简境界,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国画艺术的至高境界。当然,这种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与画家本人对中国画的认识、哲学思想和宗教精神密切相关。

20多岁时,罗家宽与佛法结缘,成为在家居士,在儒道学说积淀的基础上,更增添佛家智识,使他进一步具备了哲学思想和宗教情怀。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刚柔相济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和顺应自然思想、佛家的看破放下和空灵圆融思想,共同孕育和影响了罗家宽画作的笔墨精神和审美追求。罗家宽深知,中国画,包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美学价值,所以中国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最为看重虚实相生的意境,传递言有尽意无穷的韵味,追求美好圆融和谐的精神境界。画家的文化修养、人格境界、心性修为,直接关系到的艺品的境界高下。就其个人而言,他更喜欢佛家的禅意智慧,因此他更愿意直接说:我的画就是在画我的哲学思想,画我的心性修为。

佛禅主张明心见性,内心的觉悟,凸显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了悟自己的内在本性。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清净、无垢,主张回到自性,远离污染、遮蔽,摆脱世俗功利束缚。单纯是沉默的世界,也是沉寂与圆满的世界。清空是空阔又充盈的境界。清空才能抛开执念,全部清空时的那种纯粹的饱满感,就是净土。从束缚中解脱时,那纯净的圆融感,便是极乐。罗家宽指出,很多画家,把画面填的很满,不懂得清空,只知道获取与拥有,不明了只有清空才能听见内在心灵的声音,清空才能容纳新东西。因此,他说,画繁易,画简难;做加法易,做减法难。画到最后,就是要做减法,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明心见性,臻于化境。

罗家宽认为,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心性修为,守住内心,保持纯洁赤子之心。因此,他的画总是力求单纯,意在去掉芜杂,摈弃欲望。他指出,当“心”成了逐物的源头,贪欲无限,不能满足,则嗔恨心起,又由无明而入愚痴,所以心性的修为更加艰难也更显重要。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静”。古人讲,“山川元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画到神妙处,必有静气”。如果心气浮躁,怎会创造出能够使人凝神静观、经得起岁月淘洗的真正艺术作品?因此,罗家宽将自己的画室名为“悟静堂”,自名为“悟静堂主”,由此可见他的修为决心和正道。罗家宽常说:“实际上,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一种佛性,只要慢慢引导,都会开发出来”。正是基于这种善,在他笔下,小鸡、蚂蚱、麻雀、鸣蝉、蜜蜂等小动物和昆虫,并不因小而被忽略,而是让人体会到生命的质朴和纯真,使人在弱小生命运动的瞬间捕捉生命的智慧和灵感。可以说,正是因为罗家宽心灵世界佛性满怀,才能推己及人、由人及物,作品才会散发纯真自然之气,表现出生命的本真意趣。

三、法相庄严

罗家宽在皈依佛教、研习佛法中与佛教美术结缘。他的佛教造像绘画,造诣高超,在国内屈指可数,曾获得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亲口赞誉,并题词:法相庄严。

30岁前后,大约有7、8年时间,罗家宽长期游历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寺庙之间,临习壁画,创作壁画,绘制唐卡佛像,其技艺精良,声名远播。现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传承人、青海热贡画院院长娘本先生,就曾拜其为师,得其亲传,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罗家宽在唐卡绘制方面的高超造诣。其佛教造像作品《八十七神仙图》,被中国邮票中国邮政总公司印制成邮票发行;佛教造像《文殊· 普贤》,由成都文殊院收藏;工笔重彩佛像《度母》,由峨眉山佛教协会收藏;大型工笔重彩佛像《十方普贤菩萨》,被峨眉山佛学学院收藏。可以说,罗家宽不仅为唐卡艺术传承发挥了推动作用,也为光耀藏传佛教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出现了价值观失落,信仰缺失的危机。让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拾自信,对本有优秀文化体认,应当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指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佛教传入中国并成功融入中华文化,与儒道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佛教理应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佛教信徒和宗教美术艺术家,罗家宽自觉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目前,他正致力于一批佛像绘画的创作,希冀在佛教造像题材与方法上有所拓宽与创新,旨在为佛教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佛教信仰和宗教情怀不仅影响了罗家宽的艺术创作,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旅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罗家宽一直致力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1993年,罗家宽发起成立四川眉山残疾人基金会并带头捐赠18万元,资助四川聋哑人学校。2003年,中国残联力邀罗家宽参与华夏书院的筹建,并出任华夏书院首任院长,其开始担当中残联的爱心大使,为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创作了大批作品,并参与组织了多个城市的书画义卖。2006年9月,罗家宽发起组织“富临与特奥同行十艺善缘书画爱心之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得到国际特奥会和中残联的高度评价。2008年第13届世界残奥会在北京举行,罗家宽为中国残奥中心创作了22幅作品,荣获银质奖牌。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罗家宽与京津地区的名画家一同奔赴灾区,义捐书画作品。2011年,汶川地震三周年时,罗家宽在成都举办“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个人义卖画展,所得善款全部无偿捐献。爱,还将继续延伸。

罗家宽常说,只有净化心灵才能净化作品。罗家宽的艺术追求和人生道路证明:风格即人,心性的高度即作品的高度。

 

作者简介:石凤珍,女,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