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号

带着自行车去西藏 (五) 拉萨

2016-06-08 16:29:52 浏览: 字号:

摘要: 我感觉拉萨的精彩在于他能让已经奔波数日的旅行者有回家的感觉,因为那里有舒适的床,温暖的阳光,有商店,有浴室,有银行,有八角街,还有可以看书的酒吧

带着自行车去西藏 (五) 拉萨

01、我感觉拉萨的精彩在于他能让已经奔波数日的旅行者有回家的感觉,因为那里有舒适的床,温暖的阳光,有商店,有浴室,有银行,有八角街,还有可以看书的酒吧;又能让刚刚出来游玩的人有旅行的感觉,因为那里有布达拉宫、有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附近还有那木错,远处还有珠峰。 拉萨让我感觉亲切,因为我刚到的那天下午,在吉日旅馆的206门口的长椅上,我享受到了阳光,久未谋面的阳光让我一下温暖起来,结束了自己10多天湿湿的生活。

\

02、我到了拉萨,找到了第一种旅行者回家的感觉,在晒太阳的时候,我结交了一群朋友,我们在11点钟一起吃早饭,下午一起晒太阳,一起泡吧到午夜,午夜后一起在旅馆门口吃羊肉串。这就是我在拉萨的主要生活。 在到达拉萨半个小时的时候,我接到一个北京朋友黑格尔的电话,他说自己在北京呆的闷了。那是啥意思呢?我说:“你来吧”。

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系舟岛,是梵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非曲直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嘛嘛坐床、新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5、6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7层有两套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最大。西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努司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

\

03、大昭寺:藏传佛教寺院。金称羊土幻显殿。位于西藏拉萨市区,座东向西。建于7世纪中叶。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寺内建筑为木石结构,高4层。殿顶为藏式金顶和**。释迦牟尼(觉卧)佛像供奉于主殿中央,两廓殿堂供奉松赞干布与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周走廓壁画琳琅满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迹、密宗坛城及建寺经过等多种内容,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为主,兼具唐代建筑风格,并有尼泊尔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艺术特色。   

寺前的唐蕃会盟碑,立于唐长庆三年(823),以藏汉文镌刻碑文,后映了藏汉两民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会盟碑南侧,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也称公主柳。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劝人恤的痘碑,在唐蕃会盟碑和唐柳之间,汉藏两体文字已漫漶难以辨认。 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及相传为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杨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弥勒佛像后,字迹多不可辨认,立碑年代约在永乐至宣德年间。 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发起大祈愿法会,此后每年藏历正月聚集数以万计的僧人在寺前诵经。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赐金瓶,以掣答方式确定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其仪式亦在本寺觉卧佛像前举行。

\

04、色拉寺全名为色拉大乘洲,位于西藏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由于山下修寺时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玫瑰花“色瓦”而得名。
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也失(1354-1435年,曾被明朝封为大慈法王)于1419年建造。1962年被定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依乌孜山山脚走向因地制宜而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14.964平方米,殿宇错落有致重楼叠阁,金碧辉煌,甚为壮观,体现出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式建筑的鲜明特点。
整座建筑群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宫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其中措钦大殿、麦巴扎仓、阿巴扎仓、吉扎仓为该寺的主体建筑。早期建筑以麦巴扎仓和阿巴扎仓为中心修建。位于西南的教养巴扎仓遭雷击后于1761年重建,高四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由经堂、护法神殿、罗汉殿、释迦牟尼佛殿、宗喀巴殿和《甘珠尔》经殿及达赖喇嘛卧室等建筑单元组成;经堂中主要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铜像,弥勒佛、无量寿佛、药师佛、妙音菩萨、宗喀巴师徒三人、七世达赖喇嘛、三世策墨林活佛等铜像。阿巴扎仓最早为色拉寺的措钦大殿,1710年建成。现有的措钦大殿后改为扎仓,楼高三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由经堂、罗汉殿、大威德金刚殿、无量光佛殿等四个佛殿和达赖喇嘛卧室及灵塔等建筑单元组成,为色拉寺三大扎仓中面积最小的扎仓,同时为色拉寺僧人修习密宗的重要场所,供有格鲁派的三位密宗本尊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和大威德金刚塑像;经堂中所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塑像,两侧分别为宗喀巴师徒三人、十三世达赖喇嘛等,四壁绘满了金碧辉煌的壁画,内容主要为佛传故事、西方净土变、密集金刚等密宗题材和龙树大师等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壁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明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吉扎仓为三大扎仓中面积最大的扎仓,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始建于1435年,后在清代扩建。三世佛殿、马头明王殿、弥勒佛殿、宗喀巴殿、妙音殿、观音殿和尊胜殿等佛殿和其它建筑单元组成;措钦大殿位于寺之东北部,建造较晚,于1710年由拉藏汗赞助兴建,为全寺建筑面积最大的臀堂和宗教事务管理中心。主体建筑高四层,由殿前广场、经堂和弥勒佛殿、罗汉殿、大威德金刚殿等三座佛殿之三、四层的措钦堪布居室和寺院管理机构“剌吉”组成。其中观音殿四壁的壁画极为精彩,描绘了明封大慈法王、该寺创建者释迦也失于1414和1434年两次进京朝觐、受封和从事宗教活动的情景,记录了明代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 色拉寺法定僧人人数为5500名,均被编排在各个扎仓辖下的康村和米村中学习。色拉寺三大扎仓共有32个康村,其中吉扎仓所属康村和米村最多,共有17个。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同甘丹寺和哲蚌寺基本相同。入寺后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大论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2至24年时间。通过拉萨一年一度的传大召辩经考试,获拉热巴格西最高学位者方可继续深造,进入上下密院进行密宗修习。 “喇吉”是色拉寺的最高管理机构,由堪布池巴(法台)、三大扎仓堪布(主持)、措钦大殿总管“协敖”、寺院庄园总管“吉索”、领经师、噶厦派驻官员和秘书等11人组成。由堪布池巴主持定期或不定期会议,讨论决断寺内一切事务。同时在各个扎仓中设有以堪布为首的扎仓级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扎仓中的日常事务。 现在色拉寺的管理机构与其它寺院一样,由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其成员主要包括正副主任5人、委员7人、秘书1人。同时下辖有文化管理委员会、治安委员会和物资管理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均由僧人们自己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每月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和三十这五天为色拉寺正规的宗教活动日。早晨斋僧茶后,大多数沙弥看书;中午斋僧茶后,在法苑立宗辩经;下午通常是先作法事,进行短时间辩经,然后听老师讲课。每个星期日下午五点开始,为辩经的时间。在每月十五和三十日这两天还要进行长净,坐夏和解制三事实践。如有特殊情况,还需要举行临时性的法事活动。平时,僧人们除参加正常的宗教学习和宗教活动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近年来,僧人们在寺前的沙滩上种植了近2万株水蜜桃和苹果等经济林木,既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时又美化了寺院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劳动收入每六个月由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分配一次。对年纪较大或身体不适的僧人,每月政府都给予一定的救济,同时还可以享受会供的酥油、茶和粥饭等。 色拉寺内藏有极为丰富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重要文物,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重要文物,主要包括各种胎质的佛像、唐卡、壁画、佛经、法器和供器。措钦大殿内观音殿中供奉的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文殊殿中供奉的1413年北京版《甘珠尔》大藏经、罗汉殿中供奉的永乐皇帝赐予的十八罗汉檀香木像、吉扎仓内供奉的“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铜钹和现藏于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的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真容缂丝唐卡等都是寺藏文物中的精品。其中永乐皇帝赐予释迦也失、1410年用朱砂刊印的108函北京版藏文《甘珠尔》(现有105函)最为珍贵,它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是第一部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藏文大藏经,对研究我国版本学和印刷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自然灾害、战乱,色拉寺在历史上曾经遭到破坏。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色拉寺的维修,曾多次拨款进行修缮。色拉寺现在已经得到全面修复,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广大僧侣研习佛学、从事宗教活动和人民群众朝佛参观的重要圣地。

\

05、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哲蚌寺的票价都在今年上调了,我感觉比较贵,所以都没有进去看,但色拉寺俺去了2次。第一次去想拍辩经,但恰好赶上辩经考试,是在室内进行,无法拍摄。第二次去还比较幸运,看到并拍到了辩经场面。 辩经从下午15:00开始,可以随意观看和拍摄。

\

06、恰巴.却吉僧格――“辩经”首创者

恰巴?却吉僧格,是桑普格西中的一位精通因明学和中观论的藏族佛学家。他生于第二绕迥之土兔年(1099 年,宋元符二年),卒于第三绕迥之土牛年( 1169年,宋乾道 五年),年寿71岁。 他长期主持后藏乃托寺(即桑普寺),声望颇高。他刻苦学习《因明学》和《中观论》,达到相当精深程度。在藏传因明中,首先由恰巴?却吉僧格等依经部师规范概括量学要义,分门别类,成为专科,名摄类学。学习显密经论时,他提出要弟子先学习辩理,然后学习因明、中观、般若、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实行问答的形式,一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人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声音宏亮,以拍掌加强语气,这样使弟子进步快,理解深,掌握知识多。经恰巴?却吉僧格和他的弟子们的宣传,直到15世纪,桑普寺一直是西藏讲授因明的中心。此外,般若(以《现观庄严论》及其注疏为主)、中观(以《入中论》及其注疏为主)等学科也多由桑普寺传播发展。因此,桑普寺不仅在显宗和因明方面对西藏佛教各教派发生过影响,而且在整个西藏佛教的发展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恰巴有著名的八大弟子,他们是藏纳巴?尊哲僧格、丹布?玛瓦僧格、枳夏?索南僧格、玛夏?佐白僧格、孜?昂秀僧格、娘占?却吉僧格、丹玛?官却僧格、涅哇?云丹僧格。他的著作有《慈氏五论注释》、《因明释》、《中观二谛》、《中观饰》、《中观明论》、《入行论》等的注释和《量论如意除暗》等多部。据说他的著作指出了月称著作中的许多错误之处。 在传统藏传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之格鲁派 (又译「格律派」、「甘丹派」或「黄派」),辩论佛法占了一个很重要席位。 在历史上,辩论教义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辩经组图

\

\

\

\

07、呵呵,我感觉他的表情丰富,他的言辞激烈又不失幽默(虽然我听不懂他说的什么,^_^) 他这样静静的看着同伴,思考着问题。 我坐在他斜对面的地上,也这样看着他。

我曾经有一个座垫,但那却是喇嘛洗过之后拿出来晒的,我一坐,自己的屁股就湿了。呵呵

\

08、在辩经之后,喇嘛们会坐在一起开始念经。当然,喇嘛念经和我们上学时是一样的,总有溜号、瞌睡的,但他们的环境比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的天空要好的多,我这样认为。

\

09、藏族人穿衣的方式比较特别,一般将右肩露出。俺穿过几次藏袍,基本上达到可以自理穿上的程度。俺在以后的旅程里,也学习藏族人,冲锋衣采用藏袍的穿法,将自己的右肩的露出,感觉真是不错:热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右侧很凉快;而凉的时候,你则会感觉自己的左侧很暖和。^_^ 但在色拉寺的后山上,我遇到了一点问题。我们顺着转经道绕着色拉寺走,一头小牛在半路跟了上来,它好像有点生气,眼睛红红的。但很快我们发现,只要我走,小牛就跟上来,我停下,小牛就停下。然后才想起来,可能是我脱下的右侧袖子的摆动吸引了它,我马上将袖子收起来,它才不继续跟着我们。呵呵,真是不敢想象,它要是再冲动一点,我会如何?估计我跑不过它。 在色拉寺的的转经路上,还有刻玛尼石的一家人,孩子很小。 附:藏袍有农、牧区之别。 一般说来,农区藏袍讲究美观漂亮,牧区藏袍讲求实用温暖。农区藏袍,一般以氆氇或毛哗叽等作料,在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绸子、彩布等。其特点是:长袖、宽腰、肥大、超长。穿衣时,要把袍于先顶在头上、在腰间系一条或红、或蓝、或绿、或雪青色的腰带,垂下的部分稍低于膝盖。露出头后,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大囊袋”,可以装入随身物品。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将右袖从后面拉起搭在肩上,有的干脆脱下两只袖于束于腰间。女式夏袍不带袖子,内着绸子长袖衬衣,十分漂亮。 农区藏袍典雅华贵,可直接用作舞台服装,不须任何雕饰。 牧区藏袍以皮袍为主,一般以不加面的板羊皮制成,男式在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平绒、灯芯绒或毛呢;女式在板皮边镶一圈五彩帮典料,再饰于红、蓝、绿等颜色花纹三至十条。牧区藏袍的特点和农区藏袍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袍子更长,腰间的“囊袋”更大,随身可装木碗,“唐古”等物品,妇女们往往把小孩装在“囊袋”里面。夜晚将腰带解开,皮袍便成了睡袋。

\

10、拉萨,比寺院更引人注意的应该是八角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里卖东西的真是多啊。

八角街又叫八廊街,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信徒们手摇经轮,进入巴廊街,绕大昭寺不停地转经。巴廓街非常繁华,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摆满了各种民族手工艺品,诸如西藏产的经轮、藏香、藏刀、戒指、耳环、手镯,还有民族服装,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直到解放前,八角街的外围还算比较宽敞,贵族们的官邸都建在八角街的外围。但那时,八角街却早已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拉萨社会生活的缩影了。从街面上看,这里到处是高耸的一幢挨一幢的藏式楼房,这些楼房中有的是白墙红顶,显得气派宏大;有的披满灰尘,墙体歪斜,显得很简陋。那时,八角街里既有噶厦政府、地方法庭、监狱等机构,又有商店、摊点、手工作坊。这里住着贵族、僧人、学者,也住着木匠、银匠、铁匠、画匠、裁缝等手艺人和平民。这些人在无数的小货摊、小帐篷底下,或在一间挨一间的向里伸展进去的小店中,进行着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交易。在八角街的手工作坊里,人们还生产出氇氆、地毯、藏被等生活用品。这里是西藏商品、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玛吉阿米”是位于八廊街东南拐角的米黄色三层小楼,是八角街上唯一一幢非白色建筑。 “玛吉阿米”藏语意为“未嫁的娇娘”,大约三百年前,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诗僧”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在这座小酒馆里与一位有着美丽容颜和神情的“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不期而遇,才情一流的仓央嘉措随即以诗歌加以记录,“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从此,这座藏式小酒馆便有了令人心醉的名字--“玛吉阿米”。 仓央嘉措的迷人诗句令“玛吉阿米”声名在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小餐”般的装饰则令所有到访者都心醉神迷。“玛吉阿米”的黄色墙壁挂满了据说是奥地利著名探险家哈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西藏拍摄的黑白老照片,还有古老的唐卡、西藏题材油画以及各类古铜艺术饰品,二楼餐间和三楼阳台摆满古色古香的木制餐桌、藏式餐具等,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传承精神。  除此之外,更能吸引游客的应该是“玛吉阿米”特备的藏纸手工留言簿。几年间,中外游客已经在六十多本留言簿上画写了各类风情迥异的心绪图文,成为“玛吉阿米”的历史记忆,现出版有《玛吉阿米的留言簿》一书。

此照片拍摄于玛吉阿米的阳台

\

11、八角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公元6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决定修建大昭寺后,为了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他率领大臣和王妃们住到了涡汤湖附近。为了表达对王的尊敬,人们在湖的北面、东面、东南和西南修起四处房舍,供松赞干布和臣相嫔妃居住,这就是八角街最早的四个宫殿,也是八角街最早的一批建筑。等到大昭寺建成以后,四方游僧、八面信徒纷纷而至,大昭寺周围逐渐出现了十八座家族式的建筑,为远道来朝佛或做买卖的人提供了落脚之地。最初这只是一条普通的路,后来成为朝圣者的转经路。“廓儿”意译 为“圆圈”,引申为转经。八廓是中间的转经路,相对于它的,里面有“囊廓”,是大昭寺 里的一圈转经回廓;外面有林廓(意指世界外围),是围绕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拉萨老城转 一圈。从早到是晚总有数不清的转经者匆匆走在这3条路上,用脚步积累他们的功德。有不少人虔诚地从遥远的地方磕着等身长头来到拉萨。朝佛者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几百年后,特别是到了十五世纪,大昭寺成了传播佛教的中心,其周围又出现了一些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之类的建筑。许多虔信佛教的人干脆背井离乡来到大昭寺周围住了下来,接着,相应的服务设施、货摊店堂、手工作坊也发展起来了。拉萨人里,许多都是朝佛者的后代。

大昭寺门前陶醉的小女孩

\

12、八角街的商品

\

\

13、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 藏传佛教认为,对佛陀、佛法的崇敬,身(行动)语(咒语)意(意念)三种方式缺一不可。 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 短途磕长头,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天半月。 坚持就地磕头也是一种方式,或于自家佛龛前,或于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地板、磐石被磨得光可照人。 虔诚之致,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一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为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 

八角街磕长头的孩子

\

14、在八角街附近,还有很多要钱的藏族人。 藏族人并不以要钱为耻,因为他们要了钱,多数是敬佛之用,所谓“借钱献佛”。 而往往有人初到拉萨,自己没有零钱,便一元钱一元钱的给,不久便发现,自己是穷光蛋了,其实,可以到附近的寺院换零钱,寺院里有准备好的零钱换的。在佛堂里捐钱也是一样,如果想捐一元钱,但只有一百元的,是可以让当值的喇嘛找给你99元的。

\

15、还有其它的一些要钱的方式,比如在饭馆里给你弹上一曲。 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俺没经验,给了一元钱,想给他们拍张照片,但他们拿了钱就走了;第二次俺就改变了策略,先拍张照片,然后再给钱。^_^

\

16、看到很多跟自己生活不同的地方,但走进一个院子,感觉又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生活啊。

\

17、从院子里走出来,再看,再感觉,这里跟自己的生活还是有些不同。

\

真的不同吗?

\

差不多吧。

\

19、关于吉日旅馆,那里没什么特别,30元的价钱对我来说并不算便宜,但是那里给了我到拉萨的第一缕阳光;让我在漫长的旅程后,重新回到了需要刷牙的城市人生活;真正的,是我在孤单的骑行后,终于在那里找到了一群朋友;在我听说了八朗学、青年旅舍的好处之后,我仍然不想从那里搬走,怕搬走了,我在那里的朋友也就没有了。 在吉日旅馆的街对面,有小货车停车场,后面的院子里有木如寺和印经院。

\

20、在拉萨,让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城市人的悲哀。 我们在城市里,无法到享受大自然的纯净,只能在屋子里使用环保材料; 在城市里,我们无法真正的天空,只能将大烟囱搬到城市的边缘; 我们需要遵守太多的规则,你想拐弯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那是违章并线; 我们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否则就没有房和车。 但我们已经习惯了家里有明亮的灯光; 习惯了席梦思的柔软; 习惯了享受电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习惯了追求那钱和那权! 为什么我会悲哀?因为我太贪了! 木如寺很小,不需要门票。

\

21、佛堂里的酥油盆

\

22、佛堂里供奉的水

\

23、他叫白马,口里念念有词。

\

24、开始以为印经院和木如寺是一个地方,但其实不是,一个是寺院,一个是事业单位,只是共在一个院子里罢了。

印经院职工和他的女儿

\

25、印经就像小时候印制油墨试卷一样,不过要先将印经用纸蘸水,然后在刻有经文的模板上滚上油墨,将纸附在上面,再用干净的滚子一滚,经文就清晰的印在纸上了。 他把水壶里的东西倒了满满一碗,示意我常一下,我尝了一口,他又示意我全部喝掉,就这样,一大碗青稞酒下肚,开始没什么反应,但不久感觉有点迷糊。他把碗收回去,在旁边给纸蘸水的大盆里涮了一下,又倒了一碗,自己慢慢享用。

\

26、在和印经院职工聊天的时候,我明显的忽略了远处的一个人,一个做木匠活的人,但他是印经院的车间主任。也许是因为我怠慢了他,他不允许我倒车间里拍照,但他允许我到小车间里面看看。我把120相机放在院子里,我自己进到小车间里,呵呵,很明显他不知道我还带了T3。但我也低估了他们的实力,我出来后,我的120相机被按掉了9张。^_^

小车间里印经的孩子

\